在貴州高原的崇山峻嶺間,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橋——六枝特大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跨在深山峽谷之中,將天塹變為通途。作為貴州省重點交通建設項目,六枝特大橋自開工建設以來,始終堅持以“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
科技創新,鑄就品質之基
納晴T10標六枝特大橋全長2023.5米,橋面距谷底水面凈空315米,主跨徑320米,最大墩高196米。其主橋墩高度、單跨跨徑、橋長3項指標在同類型橋梁中均排世界第一,主橋采用的五跨預應力混凝土空腹式連續剛構梁結構形式為國內外首次。大橋地處喀斯特地貌區,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極大。
雙扣掛體系
項目團隊充分激發創新創效動能,堅持創新驅動,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為大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如在大橋空腹區上弦采用斜拉橋懸澆箱梁施工工藝,下弦采用拱橋懸臂澆筑施工工藝,以及普通梁段的剛構橋掛籃懸澆工藝,修建一座橋相當于修了三座橋,構成了獨特的“一橋三工藝”。
不僅如此,大橋空腹區上下弦箱梁采用的斜拉雙扣掛工藝,解決了上下弦施工干擾問題,提高了施工靈活性;利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實現全天候測量放樣,解決了山區大霧天氣對施工精度的影響;通過智能溫控系統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溫度監測和調控,防止混凝土開裂;創新設計的一種可折疊、可伸縮的三角托架,適用于多種橋梁施工場景,提高了大橋的施工效率。
一體式折疊伸縮式三角托架施工工藝
精細管理,筑牢安全之堤
六枝特大橋從建設之初就面對復雜程度遠超想象的地形地質,如6號主墩處于大山的隘口處,隨時都可能出現突如其來的疾風;7號主墩安置在大于45度的斜坡上,初始時只能一點一點地搭建臨時平臺,每一步都如履薄冰;8號主墩樁底有大量煤層,不僅要解決承載力問題,施工過程中還極易產生瓦斯等有毒氣體;9號主墩受山體限制,承臺只能左右幅分離設置,不可避免存在交叉作業,施工風險高。
對此,納晴T10標團隊始終把安全質量作為工程建設的底線和生命線,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針對大橋的特殊情況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培訓,不斷增強全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組織開展應急演練,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營造濃厚的安全生產氛圍,確保工程建設安全平穩推進。同時,項目實施全過程質量控制,從材料采購到施工工藝,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通過科學的施工組織和資源配置,確保工程質量達到“平安百年品質工程”標準。
開展橋梁高處墜落應急演練
黨建引領,凝聚奮進之力
黨建聯建,凝聚建設合力。項目黨支部積極與參建單位黨組織開展了“黨建聯建聚合力,牽手一線保安全”“黨建引領、技術先行”支部聯創共建等黨建聯建活動,共同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交流黨建工作經驗,凝聚項目建設合力,推動工程建設順利開展。
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黨員先鋒,勇挑建設重擔。為進一步保障項目建設進度,項目黨支部還定期調度生產經營中難點、痛點問題,設立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引導黨員和青年團員在工程建設中沖鋒在前、勇挑重擔,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青年團員的生力軍作用。
如今,六枝特大橋的建設已進入常規梁段施工階段,整體進度達93%,預計2025年5月合龍。這座大橋是集團公司踐行“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理念的生動實踐,其“一橋三工藝”的創新實踐將為未來橋梁建設提供重要參考,大橋建成后,將為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